石頭城立城近千年,,除了1253年秋迎降南征的蒙古大軍外,,再也沒有任何外族軍隊踏進城內(nèi)一步,。
作為石頭城址的這塊巨巖,,三面都是絕壁深谷,,唯有西南方向的一條羊腸險道外通,。因為有天設(shè)之險,,所以石頭城沒有令人望而卻步的高峻城墻,,但為了保險,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
城南的絕壁邊沿,,建有厚約0.5米、高2米夯土城墻,,墻上開有瞭望窗,;城東臨金沙江,地勢稍緩,,因此用巖石砌成長近400米,、高3米的城墻,并開設(shè)了一座當?shù)厝朔Q的東城門,;城西下臨深淵,,筑有用獨木橋相連烽火臺和炮臺,監(jiān)視并守護下方那條進城的要道和西城門,;在城中,,還曾經(jīng)筑有一座三層炮樓,以便掌控全局,。
讓他們記憶猶新的是1949年一大股中甸的劫匪到此燒殺搶掠,。那時,,烽火臺上烽煙升起,石頭城周邊的山民便紛紛躲到城里,。在緊閉的西城門下,,荷槍實彈的劫匪被烽火臺上甩下來的石頭砸死,被箭射死,,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將城外山民的家園搗毀后退去。
現(xiàn)在石頭城有住戶108家,,全為納西族,。石頭城居民引以為自豪的是,這一處彈丸之地,,在歷史上還曾經(jīng)是州府駐地,。
據(jù)查,寶山石頭城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shè)為縣,,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為州,,管轄今麗江市的大具、大東,、寶山,、鳴音、奉科等鄉(xiāng)鎮(zhèn)以及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白地,、哈巴,、東壩等地,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7個州之一,,是納西古王國的歷史重鎮(zhèn),。
正因為有這樣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小小石頭城的建筑交通布局仍十分嚴謹,。其三橫五縱的街巷設(shè)置,,使整座城交通暢達。城內(nèi)民居基本上是就巖隨勢而筑,,青瓦坡頂兩層木結(jié)構(gòu)樓,,穿斗式梁架,壘土坯為墻,,設(shè)有外廊和騎樓,。
在城內(nèi)走街串巷。在狹窄的巷道里,,不時與趕馬的納西族婦女擦肩而過,。這種時候,她們總是十分友善地將馬匹拽開,,笑瞇瞇地為我讓道,。
隨意走進一些院落,,都能看到用石頭加工的生產(chǎn)用具和生活家什,令人有穿越時空之感,。尤其是家庭用具,,大多是利用固有巖石掏鑿而成:房屋里鑿石為桌凳,廚房中鑿石為灶,,庭院內(nèi)鑿石為水缸,,甚至還將房中巨石俢鑿成睡床。除了這些較大的用具不可移動外,,一些用石頭雕鑿的石壺,、石臼等小物件可隨意搬動。
納西族先民利用自然條件,,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從而達到了與自然界和諧交融的境界,。人類能夠從遠古走到今天,,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智慧。
在客棧的觀景飯廳,,我一邊欣賞著峽谷里暮色中的金沙江,,一邊享用著地方風(fēng)味濃郁的晚餐。
一大盤用滇西北聞名的“寶山豬”豬肉自制的火腿,,色如玫瑰,、香咸略甜、入口化渣,;一大碗石頭城周邊高山上采擷的野生菌炒豬里脊,,唇齒留香、山味十足,;一大盆自種的時令蔬菜湯,,散發(fā)著原野的芬芳。
所飲之酒,,直接擰開柴灶上蒸酒竹籠的龍頭放出來,,轉(zhuǎn)身便送到桌上。這是最純正的糧食酒,,柔和爽口,、回味綿長。主食是納西粑粑,,其做法類似20世紀60年代四川人愛做的軟面餅,。但石頭城的納西粑粑是小麥粉摻和糯米粉的,嚼在嘴里韌勁足,、口感更好,。
石頭城的飲食固然是典型的納西族味道,,但有一道“豆腐炒肉”的菜肴,卻是獨有的,。這道菜肴源于南宋末年,。當年忽必烈率蒙軍在寶山石頭城至奉科的金沙江段革囊渡江后,當?shù)丶{西首領(lǐng)麥良在石頭城大擺宴席迎接蒙軍,。由于當時食物匱乏,,肉食更為緊缺,為使菜肴看起來更豐盛,,麥良命人在炒肉中加一些豆腐,,配上蔥頭、蒜苗合炒,。蒙軍將士吃罷,,無不叫好,于是這道菜便在石頭城流傳至今,,成為佳節(jié)吉日的必吃之菜,。
說到吃,自然離不開豬,。在石頭城有一個世所罕見的節(jié)日,,這便是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初一的殺豬祭祖的節(jié)日。
在這一天,,全城村民同時殺豬,,家家戶戶歡樂得像過春節(jié)一樣,外出的游子也盡可能趕回故鄉(xiāng),,拜祭祖先,。近幾年雖然有一些變化,不一定全城統(tǒng)一殺豬,,但節(jié)日這天的熱鬧氣氛還是堪比春節(jié)的,。
當然,石頭城村民所養(yǎng)的豬是原生態(tài)的,。當我清晨漫步于城外的田疇,,不時可見身背滿背兜豬草的婦女。暢談中她們告訴我,,石頭城的豬是以豬草,、南瓜、玉米,、蠶豆葉為飼料的,,由于肉質(zhì)好,在外打工的兒女回來,要帶好多回打工地慢慢吃哩,!
與石頭城婦女交談時,,也留意了她們的服飾。她們大都著納西民族傳統(tǒng)服裝,,用一塊長條形黑布繞裹包頭,,身后披上一塊披肩。這披肩既可保暖,,還作背東西時的鋪墊,,上面所繡圖案是納西東巴文化里的青蛙神。因青蛙的生殖能力旺盛,,石頭城婦女青蛙附身,,具有祈求人丁興旺的寓意。
交談之余,,得知而納西族的另一有趣的民俗節(jié)日便是三多節(jié),,它是包括石頭城在內(nèi)的整個民族的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分為前三多和后三多,,為納西人祭祀三朵神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當?shù)厝烁嬖V我,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的前三多這天,,石頭城的居民背上銅鍋,,帶上自家的食材,齊聚城下的金沙江邊野炊,。其間,人們不受傳統(tǒng)禮節(jié)的束縛,,隨性起舞,,瀟灑打跳,放聲高歌,。
對姑娘們來講,,這一天的重頭戲是吃完飯之后用雞蛋洗臉。這一習(xí)俗源于多年前,,那時由于貧窮買不起護膚品,,于是用蛋清洗臉以滋潤皮膚、祛除穢氣,,讓皮膚像蛋殼一樣干凈光滑,。
大概是因為山高水長、交通不便,,基本生活物資自制自足的情況在石頭城普遍存在,。隨意走進一戶村民家,便可聞到淡淡的酒香。如果你表示出感興趣,,淳樸好客的房主人會把你迎進廚房,,然后揭開灶臺上的一個大蒸籠,展示里面的小麥,、玉米,、高粱等五谷雜糧。
在石頭城,,幾乎家家都是一個小小的酒作坊,。這些自產(chǎn)酒一部分自家飲用,一部分用騾馬馱往周邊鄉(xiāng)場售賣,。一問價格,,大多僅15元左右一斤。
據(jù)了解,,石頭城圍坡筑階造田,,始于在隋末唐初。人們從峽底江岸層層修筑,,直達距江面千米的高坡,。本來亂石嶙峋、遍布荊棘的荒坡,,變成了石頭城糧食自給自足的良田,。納西人頑強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一斑,。
寶山石頭城,,一座真正的天險之城。在這座納西族的千年古堡里,,自然生態(tài)與傳統(tǒng)文化共存,,千百年來的原始風(fēng)貌依舊,不愧為生機勃勃的民俗博物館,。
責(zé)任編輯:董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