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
李裕杰,,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實驗檢測研究院地質實驗中心原巖石制片師,,能夠將巖石打磨成0.03毫米的薄片。35年來,他打磨各類巖石薄片超7萬片,多次助力科研人員準確認識油氣儲層,、獲得油氣發(fā)現(xiàn)。他和團隊曾起草修訂巖石制片方法行業(yè)標準,。
磨片機上,,磨盤飛速旋轉,李裕杰(見圖①,,張睿攝)一雙有力的手穩(wěn)穩(wěn)控制著粘在載玻片上的巖石片(見圖②,,本報記者李亞楠攝),偶爾抬手拿起小盆里的毛刷,,將細小的金剛砂和水的混合物刷在磨盤上。
在與磨盤摩擦的過程中,,1毫米厚的巖石片開始變薄,,隨后被挪到另一臺磨片機上,刷上更細的金剛砂做最后的打磨,。用手摸摸,,再用顯微鏡看看,兩三次之后,,顯微鏡下的石英石出現(xiàn)灰白的顏色,,這是巖石片被磨到0.03毫米的狀態(tài),標志著打磨工序已經(jīng)完成,。
李裕杰退休前是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實驗檢測研究院地質實驗中心的巖石制片師,,他的工作就是把不同形態(tài)的巖石打磨成0.03毫米厚的薄片。這些巖石是從地層深處取出來的巖芯,,磨成薄片后,,就能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獲取藏在其中的地下數(shù)千米,、億萬年前的地質信息,,找油找氣都得靠它。
世界最大礫巖油田——瑪湖油田被初步發(fā)現(xiàn)時,,科研人員在多次推演論證中都認定該區(qū)域存在堿性礦物,,這就需要拿出看得見的證據(jù)。然而蹊蹺的是,鑒定人員始終無法在巖石薄片中找到堿性礦物,。會不會是打磨過程中水把礦物給溶解掉了呢?想到這里,,李裕杰把自來水換成了蘇打水、食鹽水,、氯化鉀溶液等等,,每換一種配方,就要重新做一遍實驗,。多次操作后終于發(fā)現(xiàn),,觀察使用飽和食鹽水打磨而成的巖石片時,堿性礦物清晰可見,,從而證明了10億噸級大油田的存在,。
巖石制片包括13道工序,其中的難點在于固定,、打磨和蓋片,。李裕杰記得有次遇上含稠油砂巖,“整個形態(tài)就像紅糖一樣,,因為里面有稠油,,膠水也滲不進去,很難黏合成片狀,?!?/p>
多次嘗試后,李裕杰想到,,如果能把砂巖里面的稠油提取出來,,就能用膠水固定住這堆“散沙”。他找來桑皮紙將“散沙”緊緊包在其中,,再用撐子將紙包吊在煮膠的鍋里,,遇熱后稠油開始往下滲,砂巖頂部滲進去薄薄一層膠,,這才固定住砂巖,。將固定好的砂巖進行切割打磨,終于磨出了合格的薄片,。
巖石制片中,,不同類型的巖石需要使用不同的打磨方法,但都需要非常有耐心,。有一次,,因為科研需要,李裕杰要磨一個直徑10厘米左右的巖石片,,“越大的巖石片越難磨,,容易磨得不均勻,花了半個月時間才成功?!崩钤=苷f,,要是遇上膨脹性黏土就更麻煩了,看著是好好的巖石,,但是遇水就膨脹坍塌,,最后只能用最笨的“干磨法”,即磨盤不自轉,,不加水,,純手工磨制,“有一次要磨五十幾塊巖石片,,磨了一年多才磨完,。”
普通的巖石片在李裕杰手里只要幾分鐘就能變成合格的薄片,,這樣的速度,,來自時間的積累。他在磨片機旁已經(jīng)站了35年,,總共磨出7萬多片符合標準的巖石樣品,,攤開雙手,他手指靠近指甲的地方指紋都被磨平了,。
由于經(jīng)驗豐富,,李裕杰和其團隊曾作為第一起草人,負責我國巖石制片方法行業(yè)標準的修訂,,并獲得1項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拔覍⒃趲r石制片領域繼續(xù)深耕,,努力為石油勘探工作作出更多貢獻?!崩钤=苷f著,,臉上洋溢著笑容。(記者 李亞楠)
編輯:周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