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炷茉?shù)摹兜躯X雀樓》,既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又悟出千古名樓的深刻意境,。
詩因樓作,樓因詩名,。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五言絕句,,讓鸛雀樓名揚天下,詩中積極進取和無限探索的精神風貌成為這座樓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魂”,。
7月13日,,記者跟隨景區(qū)負責人楊文娟走進鸛雀園,穿過鸛影湖,,登樓憑欄,,極目遠眺,頓覺天開地闊,。碧空如洗,,綠樹成蔭,沃野間,,滾滾黃河宛若母親的臂彎,,環(huán)抱古樓又盡顯溫柔,。西南方的中條山那樣安靜祥和,而河對岸的華山卻是凝重雄渾,。山與水的相映成趣,,為鸛雀樓的風光增添一抹亮色。
“鸛雀樓坐落于晉,、陜,、豫三省交會的蒲州,扼黃河咽喉,,集政治,、經(jīng)濟與軍事戰(zhàn)略價值于一體?!睏钗木曛钢^頂上不時飛過的鸛雀介紹說,,鸛雀樓正是因這種棲息在黃河邊的水鳥而得名。
根據(jù)《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由北周時期宇文護建造,,當時被用來勘察軍情。原本這樣一座戍樓,,到了唐代,,卻因旖旎景致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面對眼前的山川勝景,,他們或登樓吟誦,,或放歌抒懷,留下許多不朽篇章,。“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薄板呐R飛鳥上,高出世塵間”……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穿越古今,,讓鸛雀樓同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一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
歲月滄桑,,四大名樓在歷史上數(shù)遭破壞。鸛雀樓在元初毀于戰(zhàn)火,,故址在明朝時又被泛濫的黃河淹沒,。1992年,在近百名專家學者聯(lián)名倡議下,,重建鸛雀樓提上了日程,。
由于黃河改道,,原樓址與黃河的距離變遠,因此重建鸛雀樓時新址平行向西移動了2.5公里,。2002年9月,,消失700余年的鸛雀樓迎來涅槃重生,“登鸛雀樓”又成現(xiàn)實,。
新建的鸛雀樓在建筑形制上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風格,,外觀三層四檐,內(nèi)分六層,,總高73.9米,,總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樓體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畫裝飾,,是目前國內(nèi)少有的采用唐代彩畫藝術(shù)恢復的唐代建筑,。月梁式拱頂上祥云浮動、衣帶飄舞,,將唐代“飛天”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鸛雀樓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主題,其中頂層的主題為‘極目千里’,,這里是最能表達王之渙詩意的地方,。”景區(qū)導游尉嬌說,,金烏西沉之際,,常有游客站在西南角的王之渙銅像旁吟誦詩詞,這種打破時空限制的互動吸引著無數(shù)人去體會那跨越時代的共鳴,。
為提升文化名樓的內(nèi)涵,,景區(qū)精心策劃,將河東文化和黃河文化融入每一層的陳列與擺設(shè)之中,。
“通過一樓的《中都蒲坂繁盛圖》,,了解到蒲州在唐代的繁榮景象,令我大開眼界,!”太原游客任沖興致盎然地聽導游講解該圖背后的故事,。
與這幅圖隔岸相望的,是宇文護《筑樓戍邊》及王之渙《旗亭畫壁》,,兩圖均采用了歐塑形式制作,。此外,還有以浮雕,、壁畫,、雕塑等形式,講述舜耕歷山,、大禹治水,、嫘祖養(yǎng)蠶等傳說典故,,介紹關(guān)公、柳宗元,、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展示制鹽、冶鐵,、釀酒等民間工藝,,這些都使“登樓”內(nèi)容更加豐富。
鸛雀樓既是詩中名樓,,又是省級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近年來,鸛雀樓旅游集團積極與第三方研學機構(gòu)展開合作,,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按需定制各類研學課程,將鸛雀樓豐富的文化資源融入其中,,受到了參與者的一致好評,。上半年,景區(qū)共接待研學師生6000余人次,。
“景區(qū)里新建了研學活動大廳,,內(nèi)部預設(shè)中小學生讀物區(qū)、課程展示區(qū),、印章打卡區(qū)以及文創(chuàng)區(qū),。文創(chuàng)區(qū)將擺放不同木質(zhì)、多種比例的鸛雀樓木雕模型工藝品,?!本皡^(qū)營銷部門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大廳正在進行最后的布置工作,,開放后將助力景區(qū)研學教育“更上一層樓”,。
此外,景區(qū)近幾年還推出了光影演藝秀,。唐樂舞、打鐵花,、篝火晚會……一個個別出心裁的節(jié)目串聯(lián)起一場文化盛宴,,更有演員在流光溢彩間“化身”王之渙,重吟千古絕唱,,再現(xiàn)詩樓歷史,,讓觀眾“零距離”感受這座中華名樓的悠悠詩韻。(郭正)
責任編輯:王彥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