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曉亮(左三)在為小學生講解實驗原理,。受訪者供圖
誤打誤撞,周曉亮這樣形容自己與科普結緣,。
今年40歲的周曉亮是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工程師。不久前,,他憑借突出的科普成績入選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
周曉亮與科普的緣分始于2018年,。
那時,他來到北京交通大學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以下簡稱“北交大物理實驗室”)擔任工程師,,主要工作是給本科生上實驗課,。
周曉亮以為這是一份單純的技術工作,但沒想到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做科普,。
“說實話,,剛開始時我覺得比較有負擔,因為要參與校內外許多科普活動,,工作量并不小,。”周曉亮說,,“不過,,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那就踏實干,?!?/p>
在實驗室前輩的帶領下,周曉亮這個科普“新兵”,,開始思考怎么做科普,。
在摸索過程中,周曉亮逐漸認識到科普的意義,?!按髮W生可以通過做科普施展所學,老師可以通過科普引導學生思考,、輔助教學,。大眾則能夠通過科普獲取知識、培養(yǎng)科學思維,?!敝軙粤琳f,他逐漸對做科普這件事有了興趣,。
讓周曉亮最難忘的,,是把科技志愿服務送到我國西部地區(qū)。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周曉亮和團隊成員參與援建科普探索館,、給當地師生講解科學知識;在新疆師范大學等西部院校,他們參與建設用于科普的虛擬教研室……“科技志愿服務讓我和團隊走出校園,,走向祖國邊疆,。”周曉亮說,這一路他收獲滿滿,。
除了參與科技志愿服務,,近年來周曉亮和團隊成員還頻頻在“多YOUNG科學夜”“天宮課堂”“超級科學晚”等線上知名科普活動亮相。他們?yōu)檫@些科普活動提供技術支持,,播撒熱愛科學的“種子”,。
截至目前,周曉亮已經累計提供科技志愿服務約2000個小時,。經北京市科協推薦,,周曉亮被評為中國科協2023年度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周曉亮說:“能取得這些成績,離不開團隊的支持,?!?/p>
“北交大物理實驗室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在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教授王玉鳳,、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征都對教學和科普充滿熱情,毫不計較眼前得失,。年過八旬的王玉鳳老師依舊指導學生,,這種精神鼓舞著我和團隊成員?!敝軙粤琳f,。
經過周曉亮和團隊的不懈努力,北交大物理實驗室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北京市中小學生實驗實踐課程基地。
“做科普,,有意義,、有意思、有前途,?!敝軙粤琳f,“我很幸運,,趕上了做科普的好時代,。”
印發(f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開展科普專業(yè)職稱評審、修訂科學技術普及法……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科普事業(yè)發(fā)展,。“站在科普的浪潮上,,我們做科普更有信心,、底氣、動力,?!敝軙粤琳f。
正值寒假,,周曉亮和團隊依舊十分忙碌,,籌辦科普展覽、撰寫科普書籍,、開發(fā)科普課程,、為科普節(jié)目提供技術支撐……從科普“新兵”到科普“能手”,在科普之路上,,周曉亮步履不停,。(記者 代小佩)
編輯:周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