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成果觸手可及,科學活動新穎有趣,科學家故事感人至深……當前,隨著新科技加速涌現,越來越多科技館成為“科技迷”的打卡地。
中國科技館14日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測算,,2024年,全國31個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數百家科技館接待觀眾首次突破1億人次,,成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生動注腳。
2024年12月完成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提出,,國家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xié)同推進的科普發(fā)展格局。
過去一年,,中國科技館天和核心艙1:1實物驗證件,、“神舟一號”返回艙實物吸引游客紛紛打卡;江西省科技館邀請奧運冠軍與觀眾面對面,開展科普講座和專業(yè)指導;寧夏科技館帶公眾走進防沙治沙科研一線,,感受科學家艱辛求索的精神風貌……
各地科技館吸引力持續(xù)增強,,一些熱門展覽、講座一票難求,,而科技館的“含金量”遠不止于此。
科普有為,,大有作為!順應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作為國家科普服務核心陣地的科技館,也呈現出一系列新氣質,。
“科普+”正全面融入社會日?!?/p>
在廣西,“入駐一座科普館盤活一家商場”的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展現出科普對經濟發(fā)展的引擎作用;
在新疆,,覆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81個鄉(xiāng)村科普館,,因地制宜科普特色產業(yè)、弘揚時代新風,,成為農牧民身邊的“科技孵化器”,。
在北京,中國科技館接連推出沉浸式戲劇,、科學大家訪談節(jié)目,、科學文化跨年演講,探索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融合發(fā)展的巨大潛力……
“科普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一翼’?!敝袊萍拣^館長郭哲說,,今天的科技館已不僅是一座物理意義上的場館,而正以“科普+”的多元形式融入公眾日常生活,,賦能經濟社會的多領域,。
流動的科普資源跨越山海——
陜西寶雞市科技館科普老師任霄,,每年跟隨科普大篷車深入基層數十次,。16年前,正是一次大篷車活動,,為她打開了科學的大門,,“一想到自己童年時見到科普展品的震撼,我就希望能讓更多孩子接觸科學,、愛上科學,。”
彌合科普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的鴻溝!2012年起,,我國持續(xù)建設以實體科技館為依托,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數字科技館等協(xié)同發(fā)展的現代科技館體系。
2024年,,流動科技館累計巡展746站,、服務公眾2848.6萬人次;科普大篷車累計行駛里程268萬公里、開展活動3.6萬場;面對偏遠地區(qū)鄉(xiāng)村學校開展的“流動科學課”活動網絡傳播量超3.5億次,。
更壯大的科普力量在集聚——
“過去10年,,我國遙感衛(wèi)星實現了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fā)展?!?024年6月,,剛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李德仁院士,,作為一名科普志愿者走進中國科技館,為公眾帶來一場高水平的科普課,。
科普,,重在“科”,難在“普”,。
從大專家,、老院士身體力行開展高水平科普,到科普專家,、科技志愿者將科技知識帶去廣大基層,,以科技館為載體,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成為助力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排頭兵,。目前,,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達215.63萬人,,實名注冊科技志愿者近456萬人,。
一館之變映射科普之變。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2024年我國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排名上升到第11位。
面向科技強國目標,,科技館正煥發(fā)出蓬勃生機,,點亮更多科學夢想。(記者 溫競華)
編輯:周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