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是一套給孩子的國內名家憶童年的散文集,,自2013年出版以來,,已推出多位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fā)展的當下,,讓孩子接受科學精神的啟蒙,、了解科學家的成長故事,很有必要,。因此,,這套書的科學家系列應運而生,包括古生物學家周忠和的《一個人的萬物起源》,,數(shù)學家,、詩人蔡天新的《海邊的男孩》,理論物理學家李淼的《童年的小宇宙》,。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為該系列作序,。
三位科學家都有著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同時,他們又懂得如何給孩子講故事,。從這三本書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兒童時期就已有很強的覺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內驅力,,但并不止于空想和玩耍,他們非常注重學習,,松弛而不松散,,為日后成為大科學家鋪下了路。
《一個人的萬物起源》將“動物篇”置于開端,,周忠和回憶兒時相處過的動物,,無論家養(yǎng)還是野生,都能與其后來的古生物學研究經(jīng)歷相呼應:觀察青蛙化石時想起兒時抓蝌蚪;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胃部的石子時想起兒時給家禽喂石子;研究鳥類起源于恐龍時想起兒時抓鳥,、掏鳥蛋,。周忠和還做過雪水影響植物生長的實驗。多年后,,他更是從這個人生首次且失敗的“科學實驗”中總結了科學研究法的要點……當時只道是尋常,,實際上這些童年經(jīng)歷關聯(lián)了他后來的每個人生階段。因此書中篇目在回憶完童年往事后,,經(jīng)常能很自然地帶出思考的尾巴,。
蔡天新的家鄉(xiāng)臺州黃巖是一座山海之城。生活條件是有限的,,而他的自主探索是無限的:把路上的石板當作自己愛吃的麻糍,,數(shù)到就是吃到,數(shù)著數(shù)著,,就數(shù)出了對自然數(shù)最初的喜愛;好奇鋪設馬路的瀝青是否牢靠,,就抓一把放到頭發(fā)上,最終洗不掉就只能把頭發(fā)剪掉,,倒也算是“檢驗”出了瀝青的黏度,。從去縣城參加象棋比賽到15歲去濟南上大學,這個海邊的男孩越走越遠,。
研究著廣袤宇宙的李淼寫《童年的小宇宙》這本書時,,只想沉浸式地回到自己的童年。他小時候很少說話,,但是在學習上輕松開竅,,學有所成。只能看看零件圖的課本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他就找到母親讀書時的物理課本進行學習,,從《自然辯證法》里學微積分,,自尋平面幾何書學了多重積分,還在補習班的教室外旁聽,。正是這樣的雜學旁收,,讓他后來成了縣高考狀元。李淼的童年就像他喜歡下的軍棋,,并非步步精密,,但始終大局在握。
三位科學家這些用長大后的視角省察過的童年故事,,并未失去童趣,還因為理性的加入變得更加豐富,。同時他們又結合自己的童年經(jīng)驗,,為當下孩子們該如何培養(yǎng)科學精神、健康成長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三位科學家都認為,,人在童年時期應當保持自然天性、不受過多干擾,、多加嘗試,,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孕育出獨立的人格與思想,。
科學的背后需要人文支撐,就像這三位科學家都有著深厚的文藝素養(yǎng),,他們在童年回憶里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閱讀這套中國當代科學家寫給孩子的童年之書,,就如同與科學家直接對話,與科學家共享異代同構的中國式童年,,更貼近,,更鮮活。(呂昱雯)
編輯:周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