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位于北京的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其中,,一場特別的專題活動格外受人矚目。
此次活動邀請的兩位演講嘉賓都是國際知名的科普“大咖”: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館原館長李象益,,以及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物理學專家卡爾·克拉澤尼基。
他們有著相同的頭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獎”獲得者,。
“卡林加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52年設立,,主要獎勵在普及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獎勵范圍包括科學家,、新聞工作者,、教育家和作家等。2013年獲得“卡林加獎”的李象益是首個榮獲該獎項的中國人,??枴た死瓭赡峄?019年高票獲得“卡林加獎”。
“卡林加獎”是一項榮譽,,更是一種見證,,見證了他們對科普的熱愛與貢獻。
卡爾·克拉澤尼基1981年開始做科普,,至今已43年,。由于他的貢獻,有一顆小行星以卡爾·克拉澤尼基的名字命名,。李象益1961年畢業(y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事航空噴氣發(fā)動機研究22年,后轉入科普戰(zhàn)線,,至今已有40年,。
科普是什么?卡爾·克拉澤尼基在演講中說,所有表象之下都離不開科學這塊基石,,而科普是基石之下的基礎,。
李象益今年86歲,但仍然經常到高校,、醫(yī)院,、中小學和社區(qū),甚至是農村偏遠地方作科普報告,??破帐撬麩釔鄣氖聵I(yè)?!翱破諔摼哂锌茖W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李象益說,。
演講時,,李象益掏出一款模型展示說:“它的特點是,無論如何變化,,它都是一個球體,。這個模型反映出一個道理,科普就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p>
如果說熱愛是他們做科普的動力源泉,那么專業(yè)就是他們做好科普的底氣,。
“22年的科研經驗對我做科普有很大幫助,,因為我要出科研成果,我要給問題提供答案,?!崩钕笠嬲f。
卡爾·克拉澤尼基的知識面非常廣,。他拿到了數學,、物理、生物醫(yī)藥工程,、醫(yī)學,、外科學的學位,同時涉獵了電子電氣工程,、天體物理,、計算機、心理學等領域,??枴た死瓭赡峄L達18年的廣泛學習和積累,最終以科普的形式反饋給社會,。
做科普40多年來,,卡爾·克拉澤尼基出版書籍、給報紙雜志寫稿,、編寫劇本,、做演講和播客,截至目前已撰寫48本書,。面對當前錯誤信息泛濫的現狀,,卡爾·克拉澤尼基又進駐社交媒體平臺做科普。
除了熱愛和專業(yè),注重交流也是李象益做科普的一個心得:“我非常注意向世界同行學習,、加強交流,,重視科普理論建設,探索科普教育如何發(fā)展,。”
最近幾年,,李象益在思考并實踐,,科普如何為科技強國建設服務。
科普服務科技強國建設,,首先要讓公眾了解AI,、大數據、5G技術,、腦科學等高端科技的概念,。“為此,,必須加強研究高端科技科普化的路徑與方法,。”李象益說,,在這個過程中,,大數字、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為科普賦能,。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應該把公眾具備科學素質的標準提高到新高度,??破詹粌H要讓公眾知道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還要培養(yǎng)公眾的科學精神。這是當今科普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崩钕笠嬲f,“我將為熱愛的科普事業(yè)不斷探索,,深耕中國科普事業(yè)沃土,,讓公眾不斷提高科學素質,享受科學的智慧與快樂!”(記者 代小佩)
編輯:周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