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樹,,綠意盎然,。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保護古樹名木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考察,臨行前,,他囑咐當地負責同志,,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9月23日至30日是2024年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主題是“保護古樹名木 全民共建共享”。最新普查顯示,,我國現有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各地通過普及古樹名木相關知識,積極進行守護“綠色記憶”的創(chuàng)新實踐,。
給2300歲古柏撐起制度“保護傘”
腳下古蜀道,、兩側參天柏,行走在翠云廊,,別有一番感覺,。陽光穿透枝干,在地上打出絲絲光影,。清風徐來,,多了些許清涼與寧靜。
翠云廊劍閣段現有古樹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這些古柏最高樹齡2300余年,絕大部分是一級古樹。
習近平總書記在劍閣縣翠云廊考察時指出,,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
承襲古制,,繼往開來,。近年來,劍閣縣一直在探索古樹名木保護的新舉措,、新辦法,。
“交接事項完整,交接程序合規(guī),,鄉(xiāng)鎮(zhèn)古柏保護離任交接正式生效,。”今年2月20日,,蜀道翠云廊古柏保護離任交接“交樹交印”儀式舉行,。
劍閣縣委書記楊祖斌介紹,與過去相比,,離任交接內容更注重古柏的綜合狀態(tài),,交接對象范圍也有所擴大。在傳承古制的基礎上,,今年新出臺《古柏保護離任交接管理規(guī)程》,,進一步完善離任交接機制。
來到劍門關古柏保護示范小區(qū),,只見51株古柏郁郁蔥蔥,長勢旺盛,。
這個專門為古柏而建的小區(qū),,不僅能化解“人與樹、樹與樹,、路與樹,、房與樹、車與樹,、鎮(zhèn)與樹,、線與樹”爭空間的矛盾,也集中體現了各項古樹保護措施。
走近看,,一棵古柏下做了架空鋪裝,。原來,小區(qū)居民以前為了增加活動空間,,將院壩硬化至古柏樹根部,,限制了古柏吸收水分養(yǎng)分。
北京城建園林金都公司項目經理張云利全程參與了該保護項目,。張云利介紹,,他們先探測根系分布,確定荷載基點和承載力,,再采用模塊化鋪裝架空工藝,,擴大根系生長面積和呼吸空間。如此,,既滿足了居民通行需求,,又改善了古柏的生長環(huán)境。
居民張定明平時喜歡帶孫子在古柏下玩耍,。今年5月底,,聽說社區(qū)通知要把家門前三棵古柏下的菜地清理出來時,他趕緊從外地回來,,“保護古樹是好事,,肯定要支持噻”。
蔥蔥古柏樹,,綿綿守護情,。
“一天不在這兒走走,感覺腿上筋都緊了,?!卑凑铡耙粯湟蝗恕背B(tài)巡護的要求,62歲的趙明成為劍閣縣漢陽鎮(zhèn)一名專職古柏守護員,,負責3.1公里古蜀道上141棵古樹的日常巡護,。
編號、樹齡,、特點……他對沿途每一棵樹都如數家珍,。
“總書記說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制度框架有了,,我們就執(zhí)行好,、巡護好?!壁w明摩挲著粗糙而厚實的樹皮,,抬頭仰望,,滿眼深情。
目前,,劍閣縣已完成7803株古樹名木“問診體檢”,,300余株長勢衰弱的古柏得到救治。按照“1名黨員干部+1名群眾+1名專家+1名護林員+1名監(jiān)督員”的管護機制,,翠云廊古蜀道沿線9個鄉(xiāng)鎮(zhèn)共組建專班830個,,專班人員1373人。
給5000歲古樹“體檢”
眼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古樹名木保護與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康永祥正在忙于對黃帝手植柏加固支撐、防腐處理施工現場的指導工作,。多年來,,他一直作為指導專家參與陜西黃帝手植柏的保護。
“防火,、防破壞,、防雷、防病,、防蟲,、延緩衰老恢復活力是古樹管護的重點?!笨涤老檎f道,。
普查顯示,全國有5株5000年樹齡的古樹,,全部厚植于陜西黃土之中,,分別是陜西省黃陵縣的黃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白水縣的倉頡手植柏和洛南縣的洛南古柏。
近年來,,隨著古樹“健康診斷”,、養(yǎng)護復壯、擴繁保護等過程中的科技賦能,,與中華文明“同齡”的古樹已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給古樹做“健康診斷”,是進行科學保護的第一步,。
康永祥介紹,古樹“健康診斷”是對古樹健康狀況的全面“體檢”,,包括樹體穩(wěn)固性評估,、地上樹木生長勢評估、地下根系活力以及土壤質量檢測等。
2023年5月,,陜西省組織專家利用TRU樹木雷達技術等樹體無損檢測手段以及根際土壤養(yǎng)分的實驗室分析,,對5株5000年樹齡的古樹進行全面“體檢”。
目前,,陜西相關單位根據“體檢”結果,,對這5株古樹制定了“一樹一策”保護方案,在此基礎上全面系統地進行了保護工作,,并嚴格落實實時監(jiān)控,、明確養(yǎng)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等。
“這些古樹歷經幾千年的自然篩選,,是綠色的‘文物’,,活著的‘化石’,其攜帶的優(yōu)秀‘長壽基因’和‘抗性基因’,,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和科研價值,。”康永祥說,。
早在2012年,,有關單位就聯合啟動實施了黃帝手植柏擴繁保護工程,培育出與黃帝手植柏基因完全相同的再生植株,,并用黃帝手植柏種子培育新植株,。
此外,黃帝手植柏,、倉頡手植柏的種子分別于2016年和2020年往返太空,,先后開展太空育種。
如今,,3株黃帝手植柏擴繁苗已走出陜西故土,,入植廣西南寧茁壯成長。在中華大地上,,古樹的后代生生不息,,接力延續(xù)5000年古樹基因。
讓20343株香榧變“致富樹”
沿著一片綠水青山漫步,,走進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稽東鎮(zhèn)陳村村,,眼前一棵棵古香榧樹已經掛滿青果,施工人員正在林下鋪設沿溪作業(yè)道,。
“村里今年興修的作業(yè)道就超過3000米,。”陳村村黨總支副書記黃文祥說,,這既便于承包戶上山培土修枝,、施肥除草,,也更利于香榧這種“堅果之王”的采摘、運輸,,走出群山后賣出好價錢,。
香榧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干果,主產于會稽山脈一帶,,至今已有2000多年栽培史,。2013年,“會稽山古香榧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作為“中國香榧之鄉(xiāng)”,,柯橋古香榧樹數量達到20343株。
在發(fā)展中加強保護,,在保護中加快發(fā)展,。近年來,柯橋區(qū)統籌古香榧樹保護與發(fā)展,,讓這一古樹名木在保護中轉化為老百姓的“致富樹”,。
擁有香榧林約5萬畝、百年以上古香榧樹將近3萬株的稽東鎮(zhèn),,有榧農3400余戶,,常年干果產量約80萬公斤。目前,,鎮(zhèn)里香榧產值已經突破億元,。
近些年,柯橋區(qū)積極展開香榧全產業(yè)鏈創(chuàng)新提質,,延伸香榧產業(yè)鏈,、提升附加值,推動“稽東香榧”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
由于氧化快,、水分大、油性高,,香榧果殼的回收利用一直是個難題,。柯橋向科技要答案,,與紹興本草古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等展開產學研合作,挖掘出香榧果殼的藥用屬性,。
會稽山香榧古道入選浙江省“大花園耀眼明珠”,,榧鄉(xiāng)生態(tài)旅游規(guī)模逐年壯大;以香榧文化為底蘊、村莊風光為特色,,建設可游可購的香榧產業(yè)示范園區(qū)……柯橋還將古香榧樹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大力推動這一農業(yè)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
持續(xù)發(fā)力,久久為功,。在歷代守護下,“綠色文物”發(fā)新芽,、綠滿枝,,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守護“綠色記憶”,,是對自然最深沉的敬意,,對后代最真摯的承諾。(記者張旭東 張海磊 袁秋岳)
編輯:周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