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載崢嶸歲月,神州大地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歷史變化;75年砥礪奮進,我國各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厥?5年來的輝煌歷程,科技創(chuàng)新始終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引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yè)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fā)展之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新征程的號角已然吹響,,新的奮斗篇章正在啟幕。即日起,,本報推出“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組織多路記者奔赴祖國各地,通過深度調研采訪,,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各行業(yè),、各領域涌現的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傳遞各地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因地制宜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經驗,,帶您一起聆聽中國奔向科技強國的鏗鏘足音,一同感受新時代昂揚奮進的創(chuàng)新脈動,。
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主論壇上,,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透露,我國天問三號任務計劃在2028年前后實施兩次發(fā)射任務,,將采集火星樣品并帶回地球,。
這意味著該任務將比原定計劃提前2年實施?!拔覀冇型蔀榈谝粋€火星采樣返回的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航天已走過68年,,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大幕。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
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中國航天走出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載人航天,、月球及深空探測、北斗導航等重大工程穩(wěn)步推進,,火箭型譜豐富壯大,、運載能力不斷增強,各類衛(wèi)星服務千行百業(yè),,讓航天技術惠及千家萬戶,。
從“神舟”到“天宮”,圓國人千年飛天夢
7月3日,,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為空間站艙外管路,、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并完成了艙外巡檢任務。這是該乘組完成的第二次出艙活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zhàn)略工程之一,,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國政府批準實施。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載人航天的系統最為復雜,。立項之初,工程有7大系統,,到空間站階段增加至14大系統,、上百個分系統,參與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
在黨中央集中統攬、參研參試單位通力協作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攻克無數難關,,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從1999年至2002年,,我國先后發(fā)射4艘神舟飛船,,開展技術驗證,。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后安全返回地面。此舉圓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具有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能力的國家,。
此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步一個腳印,。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運行76圈,,歷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神舟七號乘組成功實施我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通過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我國掌握了自動與手控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通過實施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以及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飛船交會對接等任務,我國突破和掌握太空貨物運輸,、航天員中長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
2021年初,中國航天史上規(guī)模最大,、難度最高,、節(jié)奏最快、參與單位最多的科技大會戰(zhàn)打響,。從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相繼升空,,到4艘載人飛船和4艘貨運飛船發(fā)射,我國在2年內密集完成12次飛行任務,,2022年底,,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
目前,,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實施,,計劃于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從月球到深空,探索永無止境
6月25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展示中心大廳,,工作人員從探月工程嫦娥六號探測器返回艙里緩緩取出一個金屬容器。
容器里的1935.3克月球土壤,,是嫦娥六號探測器經歷53天太空旅行,,帶回的世界首份月背樣品。它不僅承載著科學家的希望,,也標志著中國航天再次創(chuàng)造世界紀錄,。
中國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項實施,其規(guī)模宏大,、系統復雜,、高度集成。從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相繼實現中國探月史零的突破,到嫦娥四號完成驚艷世界的月背軟著陸先例,,再到嫦娥五號,、六號分別從月球正面、背面采樣返回,,20年來,,中國航天在月球上留下了耀眼的印記。
接下來,,我國還將實施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嫦娥七號的任務主要是對月球南極部分的資源做勘察,,嫦娥八號將對月球資源的原位利用開展技術驗證。
此外,,我國已向世界各國發(fā)出了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倡議和邀請,。中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艷華近日透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本型建設,,將在2035年前,,形成以月球南極區(qū)域為中心,具備百公里范圍的科研作業(yè)能力,,功能和要素基本齊備的月基綜合性科研平臺;第二階段是拓展型建設,,計劃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以月球南極站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為探測節(jié)點的月球綜合站網,,形成長期無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續(xù)穩(wěn)定運行的大型綜合科研平臺。
吳偉仁表示,,月球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是為以后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的儲備,。
除了月球,我國還在行星探測方面規(guī)劃了四次任務,。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已經于2021年取得圓滿成功。天問二號任務準備在2025年前后實施,,主要目標是小行星探測,,將瞄準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并取樣返回。天問三號將前往火星采樣返回,。天問四號將開展木星系探測任務,,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
從天邊到身邊,,航天技術讓生活更美好
在重慶近日舉行的2024空天信息產業(yè)國際生態(tài)大會上,,中國衛(wèi)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攜手重慶聯合發(fā)布創(chuàng)新推動北斗規(guī)模應用先行先試行動。今年底前,,重慶市將開通大眾北斗1米精準定位服務,,2025年該服務將面向全國推廣。
隨著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國在軌衛(wèi)星數量已經超過900顆,。在導航、遙感,、通信,、氣象等領域,各類衛(wèi)星已經從天邊來到我們身邊,,服務于千行百業(yè),,惠及人們日常生活。
今年7月,,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鄉(xiāng)團北村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fā)生決口,。從堵口到排水,在抗洪救災的各個階段,,衛(wèi)星遙感圖像直觀,、完整地展現了災區(qū)的全貌,,同時提供了受災區(qū)域范圍的水流流速、流態(tài),、水位等信息,,為指揮決策和災害救助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全球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受制于技術和經濟因素,,只能覆蓋20%的陸地面積。而衛(wèi)星移動通信技術的目標,,就是要滿足空,、天、地一體全球無縫覆蓋,,隨時隨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務。繼華為手機開通手機直連衛(wèi)星業(yè)務后,,不少手機廠商也相繼推出支持衛(wèi)星通話的機型,,可為身處災區(qū)或偏遠地區(qū)的用戶提供通信保障。
除了衛(wèi)星,,各種看似高高在上的航天技術,,也早已滲入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泡面里的脫水蔬菜,、床墊里的記憶棉,、嬰兒穿的尿不濕、相變材料制成的保暖服,、年輕人腳踩的氣墊鞋,、量體溫用的紅外溫度計、建筑外墻涂抹的保溫層,、裝在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地鐵所用的導電金屬軌……類似源于航天的技術數不勝數。這些“頂天立地”的技術,,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記者 付毅飛)
編輯:周大為